1679350233.jpg 

大師讀書的AT力場(喂

前幾天跟敬為大師(以下簡稱為敬為)聊天的時候,他說我是一個很健談的人。

我不能否認但是我也不能承認,我是說在多數的時候我認為我自己是沉默少語的

不論是因為外在因素還是...

但如果今天選擇一個選擇題,你覺得你健談嗎?你覺得你幽默嗎?或是你覺得你善於發表嗎?

我可能會選擇一個完全相反的答案,也就是,不。

 

但我不能否認的原因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總不時有人提醒我這點,包含公車的學妹,包含問卷娘,包含一些不知該如何記述的人,在那些時候我覺得我像是配菜,或是這麼說吧,我覺得我是一種受到對方對話影響模式的人,雖然不一定是完全受對方影響,所以我想說的是在多數的那些時刻,基本是我身邊的人有趣吧。

 

而我的內在,是的,我的自認為,我這麼說吧,除了我自己以外還有人可以更了解我嗎?(至少是心靈面的)不能。九把刀發表對於心理測驗的說法那時也讓我極為認同,他說,最了解自己不過是自己,當我們說準或不準,其實都是以自己對自己的認知做判斷,那麼不論準或不準都是依照自己的理解。

當然,我對這句話在這幾年的體會想做一點修正。

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人可以更了解自己,但自己會有自己所看不到的地方。

由上述我自己的例子,就能看出我不能拒絕也不能承認,但我到底屬於這兩種的那種人?如果一定要分類的話,我可能選擇靜默,然而真實是真的如此嗎?就像是說真實的自己是只要自己同意就能存在的嗎?那麼人的盲點又是什麼呢?如果人完全可以看透自己的話。所以人的確是最了解自己的,但自己仍有無法看清的部份。而這世界上才有這麼多,總是說別人自私自以為的人而無視於自己的自私自以為。

 

用阿葉的話來說,自以為到水塔都不夠裝。

 

這一篇不打算開她刀。而是我想闡述一個狀態,一個是我們認為的內在,一個是被(外在和他人)所存在的外在(他人認為的內在)但除了這兩種以外還存在一種空白,夾在這兩者之間,多數我們的心靈狀態,都是在於空白的部分,這麼說吧,少數人才會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考慮對良心或對外在的查知,用另外一個比喻的話就是玩剪刀石頭布,你會用力思考等下出什麼,還是憑直覺?憑直覺這就是屬於空白的部份,或是指當時的反應。

 

雖然我知道我理論或我的說法沒有健全(笑)

 

但是在這個時代,多數人都認為,好吧就像之 前雅虎的投票,人們覺得最重要的教育是有品和倫理,但什麼是道德呢?或是倫理?讓別人來規範自己總會崩壞的,不論用何種方式逼迫罰鍰,不然就不會警察躲在角落拍攝超速就有人哇哇叫(你不是超速了嗎?你犯了法,還是警察不在就可以超速?)我的意思是如果是強制規範的,不管制定的如何良善,只要人們心中沒有把它當成一個必要完成或遵守的事情,那麼仍然是會違規。也像是以前的服裝儀容。

 

所以我說,需要的是自省性,我們要確定事物的價值,要以我們自己決定對或錯,我當然知道這可能是會造成很多混亂,因為人的價值觀本身就有差異,但是總比一個正在腐爛或腐化的世界好多了吧,而且自省說起來容易其實很困難,要完全或盡可能的看透自己,重新衡量自己的價值觀,多數人活在一個沒有價值的世界,我並不是要批評他們,而是他們已經習以為常,對於某些事件,比方說同儕效應排擠等等,他們只會說不就『本來』就是這樣嗎?就拿她來說吧,她無法容忍資本名牌論,或者是說她根本不願意去聽或理解那種情況,耽溺於她所認知『美好』。但這個美好是她所創造的嗎?不是。這美好是她所確立的嗎?不一定。這美好的價值可能只是受到他人或外在的影響。

 

所謂的自省就是回歸到自我的那面,但是對現在的人是有些困難的,我們常把憂鬱當做回歸的必要條件,部分人在獨處的時候會感到無謂的憂鬱(我稱之無謂),比方說沒有情人好空虛唷(為什麼要有情人或是為什麼會有?)比方說沒有人了解我好孤單唷(為什麼沒人了解就是孤單)比方說沒人察覺我的真面目和平時的嘻嘻哈哈不同,我的真面目是憂鬱多愁善感的(...)我不認為這些是種回歸自我,而是種走偏路的下場,他們也沒去思考,只是延續外在的狀態,在我的生命目前為止,以男性來說峻X和張越凱是最讓我最明確感到這一點的,依據張越凱的例子當年以文化歷史正選和文化企管備選憂鬱好幾個禮拜(...)事實上也沒什麼好憂鬱的,只要備選確定以後再做決定也不遲。而且他那時候也完全拘泥這兩個選項,完全不考慮指考。

 

而當時的萬導還說:『張越凱,你變成熟了。』

 

由此可見,年紀並不是可以自省的條件,多數人認為的成熟往往是拘泥現實,拘泥上對下,拘泥可悲的束縛,拘泥不屬於自己的。

 

 

天底下有極為膚淺的字眼,做自己。

但何謂『自己』?如何實踐?在於自省!(參照郭嘉說 無征不信的文法(笑)

 

 

--------附錄:一兩年前自己寫的另外一篇網誌

(發覺我對此一現象變得更深刻而且更具有想改變的態度。真的。)

別人眼中的我,眼中的層次來自於非了解的本質。
也許你問我很瞭解自我嗎?答案又是不肯定的。
鏡子外面。我看著自己,那時也感覺那陌生的。
質疑我的本性是否存在,包含那些無法透露的情感。
情感在絕對無人知的領域上,光光是一種表面的接觸能分解什麼?
又什麼是深層的接觸呢?


鏡子外的我一直被統化,影子的卻也一直被保留著。
特定場合下,孤獨下,在你身邊之下。
我必須得承認都有某個我會出現。
我將我分裂成好幾個區塊,以不同不同的模式與思考過度著一個不會平靜的狀態。


很多人擁有我不同部分的碎片,我無法說他們的主觀是錯誤
畢竟在他們的眼中經驗,我的確是那樣子的人。
有人擁有的碎片多,有的人少。
但如果將每一個印象碎片組合起來,那將會是我嗎?
常理來說,應該是沒錯。像是玻璃碎片碎片組合一起的。
但我內心去有那樣的抗拒,不是我最了解我的話,那還能有誰呢?
如果連自己也不可知道的部份,那真的存在嗎?還是只是一種眾人的想像。


那我在你眼中,又是什麼樣子呢?
這答案也許只有你自己知道,不是嗎?
不論答案是什麼。在擁有答案的時候就證明我們是連結的。
得承認在鏡子這邊或影子的陰鬱,我們都有相似的地方,都有可以被承認的部分。


然而,我們又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我才會在這訴說,而你是傾聽者。
也許是一種共享鏡中自我的過程。



你在我眼中,你認為你又會是什麼呢? (D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無夢之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